知乎的刀 揮向了代理商和自己多年來堅守的陣地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:鳳凰網科技  發布時間:2022-07-12 15:17:15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總部的考核標準每個季度都變,這不是在瞎忽悠人嗎?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梓晴說出這句話時,隱約感到知乎總部的人已經少了一大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為知乎的城市業務代理商,每兩周會必有一個線上的共創會和內容會,再加上雜七雜八的對接工作,溝通流程相當繁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自打業務開展以來,知乎對接的工作人員就一變再變。發展到現在,很多常規的工作已經不知道該問哪位負責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問,也得不到回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邊是溝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,另一邊,知乎的考核制度又如一把懸在頭頂的劍,直指代理商的返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是城市業務幾乎從未有過起色,面對虧損的賬面,梓晴和大多數代理商一樣,有一種“受騙”的感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有這種感覺的,又何止一位代理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因突變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業務部的誕生,原本不值一提的,作為一個邊緣部門。既不可能像視頻、教育等部門一樣,出生便備受關注,也不可能獲得更多重要資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它的存在,卻像一顆正在癌變的瘤,反射出一個因商業困境逐漸畸變的知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幾年,知乎的商業化之路一直走得十分坎坷。還沒有赴美上市前,知乎把能想到的變現方式,幾乎都試了一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業務本質上也是為“內容商業化”服務的,其邏輯是通過招募代理的形式在全國各個城市形成業務據點。知乎提供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品牌價值,代理商提供資源和人力在本地進行推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么做相當于在各個城市設置一個小的廣告分部。有點類似于早年一些國字號新聞網,將城市頻道的新聞采編業務,以承包或出租的方式轉讓出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過這種業務形式,早在2017年已經接到了廣電總局的明令禁止,原因自然和背后頻出的新聞亂象相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老派的商業模式,在如今以技術和運營驅動的互聯網內容臺中已經絕跡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之所以這么做,而不是通過總部下派的方式直接設立下轄分部,其中自然也有一些顯見的好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方面可以省下一大筆人力支出。代理商一旦與知乎簽訂協議,每個城市至少要配備約10~20個工作人員。按照知乎最初的要簽訂百城的設想,這筆成本絕對是可觀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一方面,知乎簽訂的代理商一般在當地都有著優質資源,一旦合作達成,很多資源都可以為知乎的推廣效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原本是個看起來比較巧妙的“如意算盤”,但整件事落到實際的操作中,味道就開始變了。甚至,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知乎的基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鋼在入職城知乎之前,是一位資深的內容運營。見過了行業里千奇百怪的招數,卻是第一次看到知乎這種操作手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劉鋼回憶,城市業務開展之初,領導層出于KPI壓力,對代理商并未做出嚴格的篩選。導致一部分代理商對知乎的戰略根本無法做出準確理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代理商在簽訂協議后都沒搞明白到底應該做些什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總部都會要求這些代理商進行一個基礎培訓,但在劉鋼看來,很多代理商受限于專業壁壘,培訓后對內容運營依然一竅不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內部也并沒有想清楚城市業務應該如何開展,「城市好物集」幾乎沒有濺起任何水花,打造「城市IP」也不了了之。就連頻道頁都被下線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謂內容商業化,本質上就是軟廣的一種變形。比如2020年舉辦的「21 天城市環游記」活動,當時在成都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天津、西安等城市同步發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活動的形式就是讓網友通過視頻的方式,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和網紅打 CALL,以此贏取消費抵用劵和一些品牌禮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么做的目的,自然是借助代理商的線下資源來推廣視頻業務。知乎對視頻業務的垂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和2020年,知乎分別兩次向視頻高地發動攻堅戰??墒墙Y果卻是涌現出大量低質量內容,再加上不合理的分發推薦機制,社區一片怨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些低質量內容從何而來,從城市業務部的一些做法可以窺見一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是以「21 天城市環游記」為例,城市業務部當時對每個月新增的視頻下發了硬的任務指標??墒钱敃r用戶慣尚未培養起來,僅靠一些蠅頭小利根本不足以驅動海量的內容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KPI的壓力下,團隊不得已只能找水軍。于是,圍繞著「21 天城市環游記」涌現出了大量的灌水視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按這種方法搞下去,知乎這么多年的積累遲早玩完 。 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鋼口中的“積累”指的是知乎經營多年的內容生態。早年知乎為了維系理、精英的社區生態,商業化之路一直走得十分克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誰曾想,“商業化”這道閘門一開,混亂竟來得如此迅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“代理商”變“加盟商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嚴格意義上講,知乎的商業化之路是從知識付費開始的。2016年起,知乎Live、書店、私家課等產品相繼上線,圍繞著“知識付費”的會員體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這條路,知乎走了三年時間才略有起色——2019年,會員業務的營收占比達到13%。彼時,廣告占營收比86%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在許多復盤中,大家都認為知乎選了一條更難的道路,因為知識變現本身就很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便是滿足了功利的羅輯思維和得到APP,如今也是難言成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拋開賽道本身的艱難,從這家公司的商業化邏輯來看,也是極不成熟穩定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的“商業化啟蒙”太晚。而這道閘門打開之后,又不去加以克制。就像嘉莉妹妹來到大城市,對什么都好奇。以至于最后越走越遠,改變了初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會員、廣告、知識付費,到短視頻、電商、直播,再到出版、MCN……這幾年,知乎在不同領域下注、探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即使到了2022年4月在港股上市,知乎也依然沒有在商業化漩渦中挖出一條清晰可持續的盈利鏈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極度克制到孤注一擲,反映出知乎略顯幼稚的商業化態度。也正是出于這種心態,才會醞釀出一個“四不像”的城市業務。甚至開始反噬內容生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總部的角度來看,掌握著知乎推廣窗口的代理商自然難辭其咎。于是知乎寄希望于設立一種新的考核標準,以此約束代理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梓晴透露,知乎早期主張的是一種“共創”模式,所以對代理商是不收費的。但是很快知乎便提出收取年費,從10萬到30萬不等,標準根據城市而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與此同時,知乎向代理商承諾,這筆年費會根據考核達標的程度進行返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著便是頻繁的更改考核標準。由于知乎用了一套精密的計算方式為代理商“積分”,所以每一次更改標準,幾乎都是在挑戰代理商的數學成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這個季度考核內容量,下個季度就考核商業化,再下個季度又要考核ip落地,最后變成綜合考核,這么變來變去,和銷售最初跟我們談的條件已經是天差地別了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梓晴和許多代理商都認為知乎所謂的考核制度,或多或少存在著欺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很快,事情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制,代理商連找到準確的對接人都愈發困難了。梓晴想到了退出,但奈何輸不起,因為中途退出便意味著前面的投入都打了水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很多代理商一樣,梓晴在執行過程中,不止付出了年費和人力成本。還包括一些業務所需的差旅開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梓晴了解,有些代理商甚至自己掏錢裝修知乎的「城市空間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這整個過程中,知乎的大部分成本都是由代理商承擔,即便是線下落地的「城市空間」,也大多是政府提供給知乎的福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如果知乎與代理商之間純粹是以“共創”模式來進行,倒也無可指摘,畢竟一個愿打一個愿挨。搞砸內容生態也屬于自家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代理費的增設卻讓人品出了一些別的味道:一個做內容的臺,什么時候玩起了加盟的套路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知道,所謂的“品牌加盟”模式割過的韭菜已經不計其數,僅僅是知乎臺上揭露加盟商惡的稿子就有無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所謂的退費,就更是丑聞累累。一點的比如前些日子的開課吧,以“學滿退費”“課程每月返現”等由,讓學員購買上萬元的在線課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學費到賬之后,學員發現課程承諾的明星老師授課不但沒有出現,而且承諾的返現、退款也未到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個內容臺將頻道業務承包出去已是荒唐,偏離了自己維系多年客觀調。但更荒唐的是,一個上市前估值就已經超200億的驕子,竟也玩起了加盟商的套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沒有想清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專欄作家張亮曾經在《從零開始做運營》一書中提出過一個“內容供應鏈”的概念,他將內容從產出到被消費的過程搭建成了一條完整的鏈路。類比于制造業的供應鏈體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身處于“內容供應鏈”的臺,理論上都具備將配套零件(刺激內容生產的元素)制成產品(內容),最后通過銷售渠道(流量)把產品分銷到消費者手中的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整條鏈路中,大部分臺都將“制造權”和“分銷權”控制在自己手里,對于內容供應環節,則普遍走“采購模式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來源:《從零開始做運營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本書是個體創作者和內容運營的思維輔助工具,所以邏輯都是搭建在這樣一個網鏈結構之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放眼望去,不管是以算法驅動的頭條、抖音、快手,還是以社區驅動的小紅書、微博、知乎,也都是這個邏輯。除了算法機制未引入前的微信公眾號,略有不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內容行業畢竟有別于制造業。無論是從創作者、觀察者還是臺運營方,可能都不會想到將部分的內容“采購權”和“分銷權”轉讓出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這個行業中,“內容不可控”則意味著“臺不可控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高層可能也并非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,之所以做出這個嘗試,僅僅是想為商業化探索出多一種可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從劉鋼的角度來看,知乎內部其實從頭至尾都沒有想清楚這項業務的戰略。而這種不加克制的嘗試,所引發的代價,也都折射在了內容生態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英是知乎的資深老用戶,2021年他把老賬號送給了朋友,自己重新注冊了一個新賬號。因為沒有設置關閉彈窗,再加上沒有“馴養”過算法,李英見識到了知乎對新用戶的態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女生長得太漂亮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?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在哪里可更高幾率遇見高質量男生?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20萬彩禮你愿意娶一個農村姑娘嗎?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賬戶的彈窗,屢次讓李英覺得穿越到了頭條系。而這種感覺,其實在之前已經開始顯現端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英覺得曾經以專業的社區氛圍贏得口碑的知乎,這兩年風格變得越來越像《知音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年的熱議話題也從社評、科技或是一些專業領域的討論變成了相親、彩禮、育兒心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甚至能在鹽選專欄里翻出大量霸總小說,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要加大商業化力度,“破圈”拓寬粉絲群是必走之路。但隨著邊界逐漸被打破,知乎原本存在的社區氛圍和商業變現、用戶規模和內容質量之間的矛盾也在進一步加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B站的“破圈”有所不同,B站是先抓社區生態氛圍的建設,再做商業化。但知乎反之,是因為需要加快商業化,才不得不拓展生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兩個鏡像的戰略,也導致了不同的后果:如今B站即便盈利仍是艱難,但生態依然穩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知乎既未擺脫虧損,在一次次的試探和嘗試中,原本緊實的生態土壤也開始松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V逃離知乎的戲碼幾乎隔三差五就會上演一次。即便是運營們費勁從B站、微博、小紅書等地拓展來KOL,結局往往也是淡出了這個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繁雜的商業化探索,導致內容質量下降太快;用戶與臺、內容與商業化之間的撕裂,又引發了內容劣驅逐良;內容生態土壤松動,使得商業化變得更加困難;持續的虧損和商業化失敗,又進一步導致了大V和用戶的出走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試圖用一個大步跨過內容生態與商業之間巨大溝壑,結果便是,讓整個公司都被扯得生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過即棄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的大裁員是從今年四月開始的。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,高層提出了“降本增效”。而城市業務部這種拉胯的部門,則毫無懸念成為了被降的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沐唯離職的那天,北京是一個晴天,知乎的總部靜悄悄,和一年前剛入職時沒什么兩樣。但不同的是,沐唯所在整個部門,已經經歷過一次“大清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一開始隱約聽見風聲到目睹上百位同事的離去。沐唯和劉鋼一樣,有過憂慮、恐懼和憤怒,但他們沒有想到,在離去時,更多竟是不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他們所處的部門并非核心,但也曾是知乎商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。和一開始簽訂協議時的眾多代理商一樣,他們走過了一段干勁十足的日子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,這時間維持得并不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著業務顯露敗相,部門的消耗開始從外部轉向了內部,高層朝令夕改,下屬拉幫結派。這種現象在知乎內部很多部門都有,已經開始滲入企業文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其實內容團隊從零搭建內容管理體系的能力很強,但是不知道老板是怎么決策的,可能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想好業務應該怎么做,以至于發展到現在這樣子。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于團隊今日的下場,沐唯感到遺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月20日起,知乎開啟了新一輪裁員,人數多達400多人。涉及業務部門包括教育、商業化、會員、社區、技術中臺等。知乎過去委以重任的視頻化也徹底宣布敗北,整個視頻部門降級,并且部門裁員60%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內部能裁的人都裁了,昔日喧囂的崗位空空如也。整個城市業務部已經石沉大海,但可憐的城市業務依然茍活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因為有利可圖,而是與代理商們的合約還在繼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梓晴隱隱感到不安,她猜測過完今年代理商們應該都會被知乎拋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知乎拋棄的,又何止是代理商。甚至也不止是那些努力過的員工和中小創作者,而是知乎自己多年來堅守的陣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鍵詞: 考核制度 代理商的返現 賬面虧損 內容商業化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黃島海關支持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建設 為企業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在青島海關所屬黃島海關現場監管下,BOKMGUAIBA輪在青島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完工交付。這是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為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8-26 08:08:56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:加快建立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婚嫁、生育、養育、教育一體考慮,通過財政、稅收、保險、教育、住房、就業等相關領域的政策力推積極生育。在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8-17 08:23:5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統計局:7月制造業、非制造業以及企業生產經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月31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、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、綜合PMI產出指數。其中,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為49 0%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8-01 09:03:2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“烤”驗:1.25億人處于高溫警報之下 歐洲經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年夏天這場席卷全球的高溫,正在誘發一系列連鎖反應。糧食減產、電力危機、山火蔓延,考驗人們的不僅僅是溫度。與此同時,氣候變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26 11:31:2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遼寧省“十四五”能源發展規劃》發布 將進一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遼寧省人民政府官網消息,7月14日,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《遼寧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的通知,指出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19 08:50:4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取消超大城市落戶限制 最大受益者為哪類人群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。7月12日,國家發改委印發《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?!斗桨浮钒ㄊ奈鍟r期新型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13 14:03:26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知乎的刀 揮向了代理商和自己多年來堅守的陣地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總部的考核標準每個季度都變,這不是在瞎忽悠人嗎?梓晴說出這句話時,隱約感到知乎總部的人已經少了一大半。作為知乎的城市業務代理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12 15:17:1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山房價跌入谷底? 事實真相是什么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段時間,唐山熱搜附體。7月5日晚間,唐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宣布推出一人購房全家幫政策,將家庭的暗補變為使用住房公積金的明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07 14:12:08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季度美國車市銷量大幅下跌 特斯拉福特逆勢上漲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芯片短缺繼續阻礙汽車供應,而不斷上漲的汽車價格使更多潛在買家買不起新車,今年第二季度,美國汽車銷量大幅下滑。包括通用汽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06 17:20:19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促消暖風頻吹之下 杭產家電如何走出困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望江街道耀華社區現場開展的服務進社區活動,吸引了不少居民的關注。其中現場展出華日兩款冰箱、一款冷柜產品,讓社區居民體...更多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-07-01 11:32:1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