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1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2年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、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、綜合PMI產出指數。其中,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為49.0%,比上月下降1.2個百分點,位于臨界點以下;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.8%,比上月下降0.9個百分點,仍位于擴張區間;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2.5%,比上月下降1.6個百分點,仍高于臨界點。整體來看,7月制造業、非制造業,以及企業生產經營景氣水平有所回落。
PMI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,7月降至收縮區間(3月49.5%、4月47.4%、5月49.6%、6月50.2%),體現出我國經濟景氣水平有所回落,恢復基礎仍需穩固,而當下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窗口,下半年經濟運行仍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。尤其是市場主體,中小企業復蘇動能依舊不足,關鍵“痛點”問題仍未緩解。我們認為,政策發力仍需抓住時間窗口,財政貨幣政策要在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上加大力度,使私人部門接力政府部門發力,即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發力,經濟實現內生性增長。
首先,從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來看,全面下降,僅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于臨界點。具體來看,生產指數為49.8%,比上月下降3.0個百分點;新訂單指數為48.5%,比上月下降1.9個百分點;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.9%,比上月下降0.2個百分點;從業人員指數為48.6%,比上月下降0.1個百分點;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.1%,比上月下降1.2個百分點。表明整體制造業受傳統生產淡季、市場需求釋放不足、高耗能行業景氣度走低、市場主體預期依舊較弱等多方面因素影響,生產端、市場需求端的景氣度均走低,穩就業壓力依然較大。此外,反映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占比連續4個月上升,本月超過五成,市場需求不足是當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,而市場需求長期不足又會使企業預期持續轉弱。
其次,從大、中、小型企業PMI來看,大、中型企業降至收縮區間,而小型企業依然處于收縮區間。大型企業PMI為49.8%,比上月下降0.4個百分點;中型企業PMI為48.5%,比上月下降2.8個百分點;小型企業PMI為47.9%,比上月下降0.7個百分點,今年以來持續處于收縮區間。其中,小型企業相比大、中型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更大,發展預期持續較弱,這也是當前經濟實現穩增長的關鍵“痛點”問題。
7月28日,政治局會議要求,“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,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,讓國企敢干、民企敢闖、外企敢投”,表明政策面的積極態度,是不允許中小企業發展預期持續轉弱的。
7月13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“就業是頭等民生大事、穩經濟大盤的重要支撐。有就業才能創造財富、增加收入,進而帶動消費、拉動經濟增長”“繼續通過保市場主體穩就業。持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,打通落實堵點,實行社保費緩繳、穩崗返還、就業補助等打包辦理”。下半年,相比于全年其他經濟目標,最需要保住的目標是失業率在5.5%以內。在復雜嚴峻的經濟發展環境下,如果能夠保住失業率目標,經濟活動能正常運轉,哪怕最終經濟增速沒有達到5.5%左右的全年目標,也是十分成功的。而中小企業貢獻了市場中80%的就業,穩就業則首先要穩住中小企業,只要讓中小企業具備充足的發展信心,就業崗位就會實現內生性的擴張。
當前,經濟正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窗口。7月PMI再次降回收縮區間,體現出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,復蘇動能仍然較弱,中小企業發展信心不足。7月28日,政治局會議在宏觀政策部分明確要求,“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。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”。6月29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曾指出,“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,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,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,為穩住經濟大盤、穩就業保民生有效助力”。
我們認為,宏觀財政貨幣政策在合理適度的前提下,不會急于轉向,而是將更加精準有力,在擴大有效需求上將更加積極作為。后續政策操作的著力點應從寬貨幣(增加基礎貨幣)向寬信用(實體使用貨幣)轉變,而當下寬信用中的重點便是私人部門使用貨幣,即民企融資發展、居民借款消費。